民国时期的火车票
因为没有座号,所以乘客们可以坐在任何一个自己想坐的位置,前提是如果你能找到座位的话。图为20世纪30年代停靠在站台上的沪平通车 (左侧车厢上标有 “Ⅰ”字样,代表头等车)。
1922年,北洋政府交通部出台了一部《中华国有铁路客车运输规则》,该规则第二十七条规定:“乘车票概按本列车之座位多少发售。”图为头等车。
就是说火车站不卖站票,完全按照现有的空位数量向乘客售票,有多少空位就卖多少张票,如果车厢里已经没有座位了,售票人员会谢绝乘客的购票要求,提醒他们耐心等待下一趟火车。图为二等车。
如果民国时期的售票人员真的按照这条规定去做,那车票上有没有座号也就无所谓了,反正是一人一座,大家用不着争抢。可惜这条规定根本不可能付诸实施。图为三等车。
为啥不能付诸实施?首先是因为当时没有发达的通信设备和调度设备,售票员无法及时知道每趟列车上还有多少个空位。图为正在登乘二等车的外国传教士。
其次售票人员的奖金跟售票收入是挂钩的,而普通乘客的投诉又常常得不到受理,这一不合理的奖惩制度必然促使他们超额卖票,即使明明知道所有车厢都已经满座了,他们还会继续把票卖出去。图为1914年山东的火车站站台。
最后还有一项关键原因:民国时期不流行预订车票(头等车厢和卧铺车厢可以预订,但是预订时效最长不超过两天),一般都是在火车即将进站的时候才开始卖票,在火车开行前两分钟马上又停止售票。图为头等卧车内部。
这个时间非常短,大站约两小时,小站约一小时,只有始发站、终点站和非常重要的火车站(如北京前门、天津总站、南京浦口车站)才有可能将售票时间延长到两小时以上。图为京奉铁路二等车内部。
售票时间如此之短,乘客怕买不到票,窗口一开,蜂拥而入,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光维持秩序和查点票钱就够忙活的了,哪里还有时间顾及售出的票数是否超出空闲的座位数呢?图为民国天津火车站等候火车的旅客老照片。
民国时期有些乘客的素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因为座位紧缺,所以抢到了座位一定要好好占着,否则就会被其他乘客鸠占鹊巢。民国京沪铁路局上海号列车照片。
乘客多,座位少,偏偏又有一些混蛋多占座儿,自己坐一个,行李坐一个,甚至把坐椅当成卧铺,老实不客气躺上去,一个人霸占五六个座儿。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三。民国时的沟帮子火车站。
一、这些乘客素质太低;二、民国乘警不作为,没人惩处这些乘客;三、火车票上不印座号。图为普通民众乘坐火车的场景,1943年乘火车逃离灾区的灾民。
在民国人心目中,头等车和二等车属于高等车厢,三等车属于普通车厢,四等车属于低等车厢,而争抢座位的现象主要是在普通车厢和低等车厢里发生,如果乘坐头等车、二等车和睡车(车尾加挂的卧铺车厢),那是没必要抢座的。图为普通民众乘坐火车的场景。
高等车厢的火车票也不印座号,为什么没人抢座呢?倒不是说高等车厢里的乘客素质特别高,而是因为买得起这种车票的有钱人特别少。因为人少,所以座位绰绰有余,所以无需争抢座位。图为普通民众乘坐火车的场景。
以1933年为例,从北京去河北沧州的火车,三等车票价5元(大洋,下同),二等车票价9元,头等车票价14元。头等车里并没有卧铺,晚上如果想睡,还需去车尾加挂的车厢订床,上铺每晚3.5元,下铺每晚4.5元。当时骆驼祥子一年攒60元。图为1943年在排队等候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