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蒋介石败走台湾。此前,他将陈诚派往台湾。1949年5月19日,陈诚颁布《台湾省戒严令》:自5月20日零时起在台湾省全境(含台湾本岛、澎湖群岛及其他附属岛屿)实施戒严。图为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复任“中华民国总统”。
“戒严”之下,人民无结社、集会、请愿、游行的自由,不得组织新党、创办新报纸。白色恐怖时期,仅50年代,台湾军事法庭受理的政治案件有29407件,受难人大概有14万人。图为吴石、聂曦、朱谌之、陈宝仓四人被发现为“匪谍”,行刑前写遗嘱。
尽管处于“戒严”高压之下,1950年蒋介石提出地方自治,希望在台湾实行省议员直接选举,党内强烈反对,但蒋介石非常坚持。第一任台北市长和台中市长都不是国民党人。图为1951年,台北市民选举“市长”开票场景。最后胜出的吴三连是非国民党人。
雷震曾是国民党高层,1949年随国民政府去台湾,被任命为蒋介石的“国策顾问”。上世纪50年代初,雷震与胡适、王世杰等人共同发起创办极具自由主义色彩的《自由中国》杂志,宣扬西式民主自由。图为胡适在创刊3周年茶会上致词,中为雷震。
雷震与胡适欲筹建“中国民主党”,1960年上半年,《自由中国》杂志连续发表“七论反对党”的文章,认为“没有强大的反对党也不会有健全的政党政治”。国民党难容此举,以“知匪不报”、“为匪宣传”为由,判处雷震10年牢刑。图为雷震步入军事法庭。
1969年6月,蒋介石提名长子蒋经国为“行政院副院长”。蒋经国为改革派之首,他认为有控制地扩大政治参与,能以一种民主自由的形象,重新塑造国民党在台湾的“势”。这一年的县市选举反对派掌控了台湾4大都市中的3个。图为蒋经国陪同蒋介石参观美国勇往号航空母舰。
1969年12月,台湾举行“立法院”增额选举。蒋经国允许各候选人史无前例地抨击政府,党外候选人“郭大炮”郭国基和黄信介甚至要求直接民选台湾省长,结束戒严统治。郭国基和黄信介都当选“立法委员”,“立法院”里首次出现两位真正的反对党人士。图为郭国基的竞选广告。
雷震的《自由中国》曾公开反对蒋介石连任第三届“总统”,结果不久入狱。此后,蒋介石又连任了两届“总统”。但体力已不支。此后,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院长”,继续推行改革,以刚柔并济的方法对付党外在野势力。图为1972年3月蒋介石当选第五届“总统”后,学生在总统府前欢呼。
蒋经国甚至邀请反对派康宁祥喝茶,两人讨论立法议程上的一些话题。图为1972年台湾铭传大学的女生接受军事训练,学生都梳短发。过去台湾的中学生,男生一律都是三分头,女生一律都理着耳下一公分、俗称“西瓜皮”的发型。直到1988年,“发禁”才解除。
1975年4月6日,蒋介石逝世,蒋经国被推举为党主席。1977年11月,台湾地区举办中央及地方五项公职人员选举。中坜某投票所的选务人员被人看到,协助不识字的一对夫妇投票。党外候选人许信良的监票员高声抗议。有人建议派军队恢复秩序,蒋经国宣示:“我们不用军队”。
台湾的政治在改革,经济也在改革。一方面开放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另一方面不准民生必要的物资掌握在财团手中。国民党在台湾通过“稻米保证收购价格”来保障农民收入。图为1973年,“行政院长”蒋经国和省政府主席谢东闵下乡访问屏东恒春镇会晤南湾里渔民。
上世纪70年代,蒋经国下令推出十大建设计划,包括兴建东岸铁路、南北高速公路、桃园国际机场、几个新港口以及铁路电气化工程等。”十大建设创造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本建设,支持了下一波的高科技产业。图为蒋经国由海军总司令宋长志陪同视察北回铁路北段工程施工情形。
走外向经济、实现经济起飞、创造“经济奇迹”,是国民党在台湾最为辉煌的一页。1979年,台湾与香港、韩国、新加坡等被国际经济组织列入新兴工业化社会,被世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台湾经济奇迹”威名远扬。图为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街道。
经济发展到一个程度,人民对于政治民主的要求,也必然提升。1978年底的选举,党外候选人组成一个联谊会,发表12项政治主张,包括呼吁停止戒严、大赦政治犯、直接民选省、市长等。图为1977年11月19日,蒋经国前往设置于大直北安路上的力行幼稚园投票选举台北市议员。
1978年3月21日,经“国民大会”通过,蒋经国名正言顺当选“总统”,“总统府”立即照会新闻界,第一不要称“领袖”,第二不要叫“万岁”。蒋经国说,现在是民主时代,他只是个普通党员、普通百姓。图为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亲自送卸任“总统”严家淦先生及夫人。
1978年底,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台湾人心惶惶。原定于年底举行的“中央”民意代表选举延期举行,各种竞选活动停止。图为愤怒的台湾人向从华盛顿来到台北的美国代表车辆扔西红柿、鸡蛋等等。
1979年,《美丽岛》杂志诞生,走对抗性路线,它的参与者都是新起、比较激进的人士,后来被称为“美丽岛”集团。12月10日晚,以美丽岛杂志社成员为核心的党外人士,在高雄组织群众进行示威游行,诉求民主与自由。但有暴徒攻击警察,形成暴乱。图为警方与群众对峙。
蒋经国指示:“在民众骚乱时,警察必须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派到现场的宪兵也不携带武器。”12月10日上午,蒋经国以主席身份在国民党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发表重要演讲。他昭告780位党代表,1979年“是本党历史上最艰险的一年”。图为12月10日晚,示威的群众。
高雄暴乱持续到半夜,军队才动用催泪瓦斯,驱散民众。当天夜里,共有183名警员,92名示威群众受了伤。图为《美丽岛》杂志核心人员施明德、姚嘉文、何文振进入高雄新兴分局,与现场指挥所坐镇的南警部副司令等人谈判。
蒋经国终于决定大举镇压,批准逮捕美丽岛集团首要分子,同时把《美丽岛》及温和的《八十年代》统统停刊。图为新闻局长宋楚瑜召开关于美丽岛事件的记者招待会。
1980年3月18日,高雄事件8名被告到军事法庭接受史无前例的公开大审。国际特赦组织及其他人权组织都派出观察员。美国及其他非官方关系之外交官、外国新闻记者也纷纷申请旁听。接受公开审理的七名被告(左起)张俊宏、黄信介、陈菊、姚嘉文、施明德、吕秀莲、林弘宣。
“美丽岛”事件以及大审,是影响台湾民主化进程的一件大事,不管是当初给台湾人民的震撼力,还是后来对当事人、辩护律师们的未来发展,都影响重大。图为“美丽岛”案件的十五人辩护团,前排左二是苏贞昌,前排左四为谢长廷,后排左三为陈水扁。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发生了“林宅血案”、“陈文成命案”和“江南事件”。后者成为促使国民党解严的最后一根稻草。1984年10月,居住美国的作家江南因写了对蒋家有冒犯的《蒋经国传》,被台湾情治机关联手黑社会杀害。图为1980年代中,台北国民党中央党部前的抗议活动。
1986年9月28日,135个反对派人物在台北市圆山大饭店集会,成立“民主进步党”。10月7日,蒋经国接见《华盛顿邮报》发行人葛兰姆夫人时突然宣布:政府预备“提议”解除戒严。图为蒋经国会见葛兰姆夫人,马英九为英文翻译。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颁布“总统令”,宣告自同年7月15日零时起解除在台湾本岛、澎湖与其他附属岛屿实施的戒严令,在台湾实施达38年的戒严令自此走入历史。图为解严当天的台湾各大报纸头版。
1988年,报禁和发禁解除,街头立刻出现许多新兴画报。是年1月13日,蒋经国与世长辞,李登辉宣誓就职。当蒋经国逝世时,民主转型的工作仍有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推动。图为50年代后,直到1987年解严之前,国民党党外人士办的各种追求民主、自由的杂志。
1990年3月,台北爆发学生运动。大学生集结在中正纪念堂广场上静坐,他们提出“解散国民大会”、“废除临时条款”、“召开国是会议”、以及“政经改革时间表”等四大诉求。时任总统的李登辉在1991年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结束“万年国会”的运作。
1996年3月的“大选”,是第一次台湾地区领导人的直接民选。这次选举,李登辉当选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民选“总统”,连战为“副总统”。图为1996年3月20日,李登辉当选“总统”后,与前“副总统” 李元簇握手。
2000年,为“美丽岛”事件辩护的律师、民进党的陈水扁当选台湾新一任“总统”,实现首次和平的政党轮替。图为胜选后的陈水扁和“副总统”吕秀莲向选民致意。
2008年,陈水扁下台,国民党籍候选人马英九当选新任“总统”,顺利完成二次政党轮替。他在就职演说中说:“台湾人民投下了改变台湾未来的一票。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是庆祝政党或个人的胜利,而是一起见证,台湾的民主已经跨越了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图为马英九在竞选活动中。
2008年,与马英九对阵的是另一位“美丽岛”案件的辩护律师谢长廷,结果谢长廷大败。图为民进党“大选”失利后,集体向选民鞠躬。后面大牌上的汉字清晰可见:珍惜民主、守护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