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门?朱雀门?城墙看起来如此亲切……
最近,一组名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安城区”的照片,引起网友关注。照片中的建筑低矮,人的穿着也有点土气,却处处有着西安的影子。看着这些老照片,大家感慨时光飞逝的同时也感叹着城市的巨大变化。
照片上,骑着二八自行车的人,屋顶拱起的长着茅草的老平房,上白下红的行驶中的公交车,穿着蓝色或灰白色衣服的人,集市上的凉茶摊,修鞋的大妈,偶尔能还看到外国人……一切都显得很安静,很平和,很质朴。
你猜这是啥?公共痰盂。
您能认出这是哪儿吗?
“咦,这是什么?”照片中一名环卫工人正在清理街边一个固定在地面上,有点像痰盂的东西,引得网友发出疑问。“这是公共痰盂,我爸说以前很少有人随地吐痰。”“这个可以考证,以前大城市都有。”“现在都换成垃圾箱了!”有人疑问有人回答还有人咨询家长,看来大家都是做了功课的。
“这是哪里?朱雀门、西门还是南门啊?”图片中,雄伟的城墙依然那么亲切,人们骑着自行车在宽阔的马路上行进,街面上很干净,暖暖的阳光也很舒服,但到底是哪个城门还真辨认不出,有人说是朱雀门,也有人很肯定地说是和平门,但更多网友觉得那是朝阳门。
最左边的招牌说这里是东大街。
现在的东大街
还有张照片拍的是几家门面房,在大家纷纷猜测这是哪的时候,有网友说“最左边的照片说明这是东大街”。眼尖的网友是通过挡在电线杆后面的字迹看出来的,上面好像是“东大街刷子店”,可偏偏就是那个“东”字被挡住了,估计网友也是凭字形认出来的。可马上就有人反驳,“东大街不会在莲湖区吧?”原来网友发现右边的店铺门头上写着“西安市莲湖区”。那这到底是哪呢,您知道吗?
陕西省博物馆,古木参天,双狮拱卫,朱漆红门几床被褥完美的诠释了雅俗共赏,古今交泰的道理。
没有拆除围墙前的大雁塔公园。当时每个能照起相的家庭都有无数张这里的留影。
标志性建筑永远代表西安
有的地方认不出来,但有些标志性建筑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高耸入云的大雁塔,依然存在的碑林区三学街小学,古老的城墙和护城河,它们都没有改变,都在看着也陪伴着岁月走过。
一张据说是站在大雁塔上拍的照片,看上去很有气势,有网友开玩笑说“这是那个年代的航拍”。“这些建筑都是西安的标志,虽然有的地方外观和现在有些变化,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但它们的内涵没有变,一看到它们就能知道这是西安。”“一看就是西安娃,我和朋友分享一下。”看来跟帖的大都是西安娃了。
卖瓜子的路边摊勾起回忆
这些照片除了记录了一些地方,还留下很多我们很难见到的东西。大家肯定都记得那时卖瓜子、花生的地摊吧,摊主会用报纸折成一个漏斗,然后盛满瓜子递给你,有时因为放得太满,拿着瓜子走路的小孩子都小心翼翼的,现在可见不到这样的场景了。可这些老照片里就有,一杆秤、一筐瓜子,坐在摊子跟前打个扑克,看上去那么悠闲。“那时的花生和瓜子,都是纸包的,怀念中。”缝纫机现在也很少见了,那时大街上就有,裁缝直接将缝纫机摆在路上,现场量体裁衣。脚下不断踩着脚踏,两卷白线呼噜噜转着,裁缝一看就是个麻利的女人。
倒是烤红薯、凉皮无论什么时候都那么流行,大街上推着烤炉的卖红薯人,蹲在路边吃凉皮的人,除了穿着不一样外,也没什么两样。“那时候的烤红薯应该比现在甜吧。”不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网友对那时的东西倒有些好奇。
城市巨变让人感叹
看完照片,网友们在集体怀旧的同时,也纷纷感慨,那么多地方竟然都不认识了。“虽然那时的色彩单调了些,楼房没有现在的高,城市没有现在繁华,但那种质朴的感觉是现在没有的。”这组照片更是勾起了不少人的回忆,“这组照片太美了,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好怀念过去的时光,用报纸包着的瓜子,修帘子的人,现在都见不到了。”“真想回到过去,那时候周边还有田地,妈妈还带我去地里挖野菜呢!”说这些话的大都是“80后”,因为那是他们经历过的时光。也有网友感谢发帖人,“那时我还没出生呢,谢谢你让我看到我不曾看到过的西安。”
更多人感叹着西安的巨大变化,20多年了,西安经历了改革开放,就像一个小女孩长成了现在的大姑娘,褪去了青涩,拥有了成熟,愿我们的西安更加美丽。
街头常见的凉面和凉粉摊。调料有蒜水、芝麻香油、芝麻酱、辣子、醋、莲菜丝、黄瓜丝,其他看不清了。
应该是这组图片的主人,当时来旅游的外国烫发MM。这个发型现在满街都是,非主流尤甚。想不到也是30年前的复古哇……难怪说时髦这东西,轮回的。
中间那个抱着的小孩头上的帽子,我也有一顶!记得毛球是红色的,线头被拽出来老长老长。
当时的马路,你看到有汽车了吗?
图片最左边似乎有鼓楼XXXX的招牌,我猜是西大街。那条巷子里就是回民街吧?
现在的回民街
应该是“道北”,当时的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地。那时候没有本地户口,你粮票都买不到。
远处的高楼,莫非是少年宫或者科技馆?大概是如今的北新街或者民乐园附近吧。
招牌说是灯塔,在哪里呢?谁知道了留个言。
“电影画廊”,看楼的样子应该是东大街原新华书店和邮局附近。
哥就是为了响应这个政策的号召勇敢生在中国的。
似乎是西大街菜市场?
“国营红旗手表厂生产”“陕西省百货公司经销”表盘写明“20钻”带日期、星期机械表。绝对高端!
下象棋呢?
大大的几个字“西安汽车站”,是如今城中那个吧。
大概是某城中村一角。
那时的城墙外,绝大部分地方都是如此的鸡犬相闻。
我可以负责人的说当时街边护栏都是水泥做的。
集市上的凉茶摊,还提供煎饼卷土豆丝和黄瓜丝。
似乎是保育院小朋友在领取粗面包,这红漆柱子很有年头,是哪呢?
修竹帘子的。
特别钟爱那年代的宣传画风格,人人看起来充满理想。瞧图中年轻妈妈露出的修长而白皙的双腿,踏着一双白色塑料凉鞋,身边的爱人上身穿水手衫衬衣,搭配一条喇叭裤,着黑色皮凉鞋,就一个字——潮!落款”西安市卫生宣传教育馆”。右边的小图是技术性内容,用直观的图形教育大家“生完孩子要结扎,利国利民为四化”。
此工种今日犹存于背街小巷深处,那种木片做的小板凳表面总会看到1~4个被屁股磨得亮晶晶的钉子。
不用怀疑,这是城墙里的居民街。10年前在城外还能经常看到类似的小街道。
果然,看北新街肉食门市部。“门市部”一般是国营的商店,“杂货铺”和“小卖部”是私营的。
左边是个喷泉,回廊与凉亭牌坊,这还是大雁塔公园里面吧。
瓜子花生铝簸箕,报纸包起一角一袋。看不太清围坐的老人们是在打长条形的纸麻将还是扑克牌。
一条街道有那么几个公共水管,洗衣洗菜拆洗棉被,统统拿来这边。先进点儿的是自来水龙头,古旧点儿的是手动抽提式,压一压就出水那种。
大铝盆,我家还存着一个。
街头缝纫摊位,旁边的铁架子上搭塑料棚摊位,是当时个体户标准配置,城市管理者备案的。
近处的烤红薯,远处钢制垃圾桶,相映成趣。
干涸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