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18992849520
  • 咨询:18992849520
  • 1920年的北京,讲述那些历史书上没有讲的故事

    立在北京城外荒地上的华表,由汉白玉制成,原本应该出现在宫殿或祭祀场合中的华表,出现在了荒郊野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图腾式建筑,屹立在荒郊野地,莫名地有一点悲凉。


    1920年的北京,出现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碰撞。这个时候已经建立了国民政府,不过还是出现了这种情形:既有大户人家出门坐轿、侍从跟随,也有穿着新式服装下地的农民。照片中的侍从仍然沿袭了清朝的习惯穿着晚清时代的服装。


    经过北京城楼外的一支商队,由骆驼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进行贸易往来,那时候的汽车等工具还并不发达,平民百姓的交通工具也并不是小汽车,远途商队往往还是通过骆驼来运输货物。


    受新式文化的影响,这个时候的北京作为首都,体现出了文化的差异性与包容性,外国人在这里可以得到比中国其他地方更好的发展。照片中的外国人是乐队演奏的一群人,他们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渗透和融合。


    1920年日本人在中国建的小学,照片中是学校会议室。此时的家具和办公用品,已经体现出了文化上受西方的影响,生活上也开始贴近于欧美国家。


    这时候执行死刑还是传统的砍头,照片中是正在行刑的画面,老百姓在周围围观。可以看到国民政府的警察身着警服在一边,周围围观的百姓穿着也都是民国时期的服装。


    北京城结婚的喜庆画面,民国政府下的婚姻风俗与清末的婚俗有非常多相近的地方,这时候结婚仍然是八抬大轿把老婆娶回家。


    同样记录了这个时代的风俗,这张照片中的迎亲队伍身着传统服饰敲锣打鼓,结婚花轿也比一些影视剧中要大上许多。这个时候的结婚习俗,主要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来决定。寻常百姓一般会采用图一的方式来结婚,因为这样的结婚比较勤俭节约。只有大家大户才会严格按照传统婚俗来嫁娶。


    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QQ:348102726




    相关链接:
    > 1920年的北京,讲述那些历史书上没有讲的故事
    > 1999年,北京摇滚青年穿衣图鉴
    > 七十年代的北京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京
    > 1994年的北京
    > 2002年的北京
    > 1900-1906年,庚子事变后的北京
    > 1965年的北京
    > 1940年德国飞行员 J. P. Koster航拍的中国城市,大部分是从北京到包头、宁夏、兰州、西宁、西安、郑州到上海和汉口、长沙、广州以及西安到昆明、成都的航线上拍摄。
    > 1993年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