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劳德(1808-1862),法国首任远征中国舰队司令,於1860年抵达中国后,参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2年在帮助清军攻打太平军时在上海奉贤南桥镇阵亡。
巴劳德铜像是上海第一座人物雕塑。1870年底,巴劳德铜像在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大楼前正式落成,开启近代中国城市铸像之举。英、德、俄等国随后纷纷效仿,在上海建起各种纪念碑、纪念像。
1910-1930年,坐落于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大楼前的巴劳德铜像。
1870年12月19日,矗立在花岗岩基座上的巴劳德铜像在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大楼前正式落成。
1880-1900年,法义勇队在巴劳德铜像前。
维护国家利益的法国海军行使保障法租界侨民安全的权利。在法国人的心目中,殉职的海军将领巴劳德是他们的精神丰碑。铜像以其在法租界公董局大楼前的显赫位置,建构出一个法租界的开辟者和保护神,逐渐成为象征法国的符号和法租界的地标。
影像摄于1936年,巴劳德铜像重新竖立在麦兰巡捕房前的小广场上。
1934年起,法租界对公董局大楼周边进行改造,将已有70年历史的公董局老大楼拆除,原址建了一个广场,靠后新建一座十层的麦兰巡捕房大楼。巴劳德铜像并未拆除或迁移,而是俟麦兰巡捕房落成后,再将铜像重新竖立在捕房前的小广场中央。
影像摄于1937年前后。
1936年7月30日,巴劳德铜像从竖立了66年的老基座上临时移下,不久移到广场新修的基座上。
巴劳德,也译称卜罗德。铜像目前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