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1823-1901年),晚清重臣,在19世纪晚期促进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却自称“裱糊匠”,后世对其臧否不一。
李鸿章铜像铸于清末,是第一座华人雕塑。1896年,李鸿章奉命赴俄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顺道游历欧美,在造访德国时,德国克虏伯公司老板为李鸿章赠铸铜像。1906年徐家汇李公祠落成,克虏伯公司与清驻奥地利大臣,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协商,由克虏伯在华代理商信义洋行将铜像运抵上海,安立于李公祠内,备中外人士观瞻。
铜像“身高九尺六寸,冠大帽,披黄马褂,佩剑。全身以纯铜铸成,饰以金皮,辉煌夺目,历久如新。”铜像的石基座上铭刻 “大清国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李公七十四岁造像。星宿有时陨,既下则光彩全无。英豪治世之功勋,历久而犹能昌炽。毕生谟烈,虽万代后,其事迹行踪,尚丕焕不坠。”
影像摄于1910年前后。
影像摄于1905-1915年。
影像摄于1912-1930年。
影像摄于1901-1937年。
1906年2月21日,李鸿章铜像揭幕礼在李公祠(位于现今华山路,时称海格路)内举行。
铜像目前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