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18992849520
  • 咨询:18992849520
  • 100年前杭州人的生活

    杭州乃三吴都会,东南形胜,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其人烟阜盛,街市繁华,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1917年,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戴维德·甘博来到杭州,用镜头记录了那时杭州市民的生活百态。


    民国初年的杭州御街两旁的店铺大都是两层楼的木结构建筑,间或有些砖石结构的房屋。底层的店面房一般都采用可拆卸的门板:晚上关门时插上,白天拆掉接待顾客。当店铺外面往往悬挂许多木制或布制的招牌,不仅写有店铺名称,而且还罗列店铺内的货物种类和特色名牌商品。

    民国初年的杭州御街两旁的店铺大都是两层楼的木结构建筑,间或有些砖石结构的房屋。底层的店面房一般都采用可拆卸的门板:晚上关门时插上,白天拆掉接待顾客。当店铺外面往往悬挂许多木制或布制的招牌,不仅写有店铺名称,而且还罗列店铺内的货物种类和特色名牌商品。


    杭州火车站的院子内拥挤的人群。杭州站最初随江墅铁路建于1906年,因其位于清泰门外,故时称“清泰站”。1909年,随着沪杭铁路接入江墅铁路,最靠近杭州城的清泰站人流量大增,但因城门阻隔通行不便。1910年,清泰站移入城内,称为“城站”,此名称保留至今。

    杭州火车站的院子内拥挤的人群。杭州站最初随江墅铁路建于1906年,因其位于清泰门外,故时称“清泰站”。1909年,随着沪杭铁路接入江墅铁路,最靠近杭州城的清泰站人流量大增,但因城门阻隔通行不便。1910年,清泰站移入城内,称为“城站”,此名称保留至今。


    民国初年,杭州以养鸟为风雅。图中的杭州鸟店颇有特色,它并非一个纯粹的鸟店。在店铺的门口放有一张茶桌,来鸟店的主顾和常客可以悠闲地坐下来一边品茶,一边谈论鸟的交易。在柜子外面贴着香烟的广告,显然在台面上还有香烟出售。所有这些尽显杭州休闲之城的特色。

    民国初年,杭州以养鸟为风雅。图中的杭州鸟店颇有特色,它并非一个纯粹的鸟店。在店铺的门口放有一张茶桌,来鸟店的主顾和常客可以悠闲地坐下来一边品茶,一边谈论鸟的交易。在柜子外面贴着香烟的广告,显然在台面上还有香烟出售。所有这些尽显杭州休闲之城的特色。


    当时杭州一家劈柴店中伙计们劈柴的情景。民国初年的杭州人主要使用灶头和火炉来烧饭做菜,其燃料主要是木柴,故在城中有劈柴店的存在。其以树桩为木墩,将粗大的木头用柴刀劈成长短相当的小木柴,然后用竹篾将其捆绑出售。

    当时杭州一家劈柴店中伙计们劈柴的情景。民国初年的杭州人主要使用灶头和火炉来烧饭做菜,其燃料主要是木柴,故在城中有劈柴店的存在。其以树桩为木墩,将粗大的木头用柴刀劈成长短相当的小木柴,然后用竹篾将其捆绑出售。


    一位竹篾行的师傅正在编制一个竹鸡笼。杭州气候温和湿润,故多产竹,竹器业在当时非常发达。

    一位竹篾行的师傅正在编制一个竹鸡笼。杭州气候温和湿润,故多产竹,竹器业在当时非常发达。


    在过去,杭州有不少沿街的小吃店常常因陋就简,用拆下来的店铺门板在街上支起一张桌子,招徕路人到小店里来用餐。在杭州方言中,到这样的小食铺来用餐被称作吃 “门儿饭”。在这张照片中我们就可以看见一位路人在街上吃“门儿饭”。他就餐的桌子就是用门板搭在凳子上支起来的。

    在过去,杭州有不少沿街的小吃店常常因陋就简,用拆下来的店铺门板在街上支起一张桌子,招徕路人到小店里来用餐。在杭州方言中,到这样的小食铺来用餐被称作吃 “门儿饭”。在这张照片中我们就可以看见一位路人在街上吃“门儿饭”。他就餐的桌子就是用门板搭在凳子上支起来的。


    当时杭州的大街小巷里有为数众多的小食摊和小食贩。这张照片所表现的就是一位挑着食担,走街串巷的老年小食贩。食担的一头挑着一个小火炉,另一头则是放置碗筷、肉馅和馄饨皮及作料的箱子。这样的小本生意通常只能够勉强糊口而已。

    当时杭州的大街小巷里有为数众多的小食摊和小食贩。这张照片所表现的就是一位挑着食担,走街串巷的老年小食贩。食担的一头挑着一个小火炉,另一头则是放置碗筷、肉馅和馄饨皮及作料的箱子。这样的小本生意通常只能够勉强糊口而已。


    这张照片展示了清河坊上的一家小食铺内的情景:店里有一个用砖和黄泥砌成的灶头,炉膛里烧的是木柴。灶头边站着的那位老人正在用蒸笼蒸包子。店铺内还有两位妇女正在制作食品。

    这张照片展示了清河坊上的一家小食铺内的情景:店里有一个用砖和黄泥砌成的灶头,炉膛里烧的是木柴。灶头边站着的那位老人正在用蒸笼蒸包子。店铺内还有两位妇女正在制作食品。


    图中的工匠正仔细锤制张小泉剪刀。张小泉剪刀包括了独特的“嵌钢”工艺在内的72道工艺,样式美观,经久耐用,从清初即享誉杭州城,乾隆年间闻名全国,而1915年,张小泉近记剪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从此剪刀远销南洋、欧美一带。它的兴衰是杭州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图中的工匠正仔细锤制张小泉剪刀。张小泉剪刀包括了独特的“嵌钢”工艺在内的72道工艺,样式美观,经久耐用,从清初即享誉杭州城,乾隆年间闻名全国,而1915年,张小泉近记剪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从此剪刀远销南洋、欧美一带。它的兴衰是杭州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桑蚕业与稻作文化一起标志着汉民族农耕文明的成熟,人们种桑养蚕,然后缫丝织绸,尤其在南方形成了数个纺织手工业的中心,杭州即是其中之一。1911年振兴绸厂使用日本提花机生产之后,杭州丝织业快速发展,蚕桑业也保持着高市场需求下的繁荣,无怪乎此人会对着这些蚕笑了。

    桑蚕业与稻作文化一起标志着汉民族农耕文明的成熟,人们种桑养蚕,然后缫丝织绸,尤其在南方形成了数个纺织手工业的中心,杭州即是其中之一。1911年振兴绸厂使用日本提花机生产之后,杭州丝织业快速发展,蚕桑业也保持着高市场需求下的繁荣,无怪乎此人会对着这些蚕笑了。


    两名工匠正在织一张棕绷床。棕绷床发源于宋代的临安城,即今天的杭州,是江南地区的传统卧具,在今天仍有许多家庭的家中用着棕绷床。它以木头为框架,用棕丝加工成的棕线密密地串编成床面。棕绷床具有极好的韧性,受力均匀,软硬适度,又防潮通气,修理方便,因而得到广泛使用。

    两名工匠正在织一张棕绷床。棕绷床发源于宋代的临安城,即今天的杭州,是江南地区的传统卧具,在今天仍有许多家庭的家中用着棕绷床。它以木头为框架,用棕丝加工成的棕线密密地串编成床面。棕绷床具有极好的韧性,受力均匀,软硬适度,又防潮通气,修理方便,因而得到广泛使用。


    油纸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它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它还在各种传统仪式如婚礼中出场,象征着各种美好的寓意。照片中的工匠正在给油纸伞上伞面,即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而后修边、定型、曝晒。

    油纸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它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它还在各种传统仪式如婚礼中出场,象征着各种美好的寓意。照片中的工匠正在给油纸伞上伞面,即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而后修边、定型、曝晒。


    民国初年的杭州城内水网密布,因此沿河而建的小染坊也不在少数。照片中呈现的就是在杭州中河的通江桥边,九和染坊正在晾晒染好的布匹。印染业的繁荣却带来了水质的恶化,大量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河水变黑发臭。建国后,许多河道都因此被填平,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浣纱河”。

    民国初年的杭州城内水网密布,因此沿河而建的小染坊也不在少数。照片中呈现的就是在杭州中河的通江桥边,九和染坊正在晾晒染好的布匹。印染业的繁荣却带来了水质的恶化,大量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河水变黑发臭。建国后,许多河道都因此被填平,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浣纱河”。


    算命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在民国初年的杭州,算命先生可谓是随处可见。照片中的这位算命先生身着道士装束,白眉白须,颇有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的气质。

    算命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在民国初年的杭州,算命先生可谓是随处可见。照片中的这位算命先生身着道士装束,白眉白须,颇有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的气质。


    民国初年的杭州城里,算命先生们已经趋于专业化,这张照片中的另一位算命老人则挂出了合婚择吉的招牌。显然,他的专长是测算待婚新人的生辰八字,以及选择适合于结婚的黄道吉日。他面前的那个箱子里装满了供人抽取的签,这既是用来算命的工具,也是向顾客宣布算命结果的一个凭证。

    民国初年的杭州城里,算命先生们已经趋于专业化,这张照片中的另一位算命老人则挂出了合婚择吉的招牌。显然,他的专长是测算待婚新人的生辰八字,以及选择适合于结婚的黄道吉日。他面前的那个箱子里装满了供人抽取的签,这既是用来算命的工具,也是向顾客宣布算命结果的一个凭证。


    街头卖荸荠的妇女。荸荠又名马蹄,产于南方泥沼中,其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多于冬季上市,老杭州人在过年时有将荸荠与甘蔗同吃的习俗,寓意来年甜蜜。图中的妇女展示了荸荠的另一种吃法:即将荸荠削皮之后用细棍串起来吃,如同北京的糖葫芦一样。

    街头卖荸荠的妇女。荸荠又名马蹄,产于南方泥沼中,其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多于冬季上市,老杭州人在过年时有将荸荠与甘蔗同吃的习俗,寓意来年甜蜜。图中的妇女展示了荸荠的另一种吃法:即将荸荠削皮之后用细棍串起来吃,如同北京的糖葫芦一样。


    挑鱼篓的人们。杭州周边多水域,鱼自然不少,在杭州城离运河最近的武林门一带,形成了杭嘉湖地区的淡水鱼集散地,因而有“武林门外鱼担儿”之说,卖鱼桥也由此得名。

    挑鱼篓的人们。杭州周边多水域,鱼自然不少,在杭州城离运河最近的武林门一带,形成了杭嘉湖地区的淡水鱼集散地,因而有“武林门外鱼担儿”之说,卖鱼桥也由此得名。


    拉盐卤桶的牛车。盐卤是中国传统制作豆腐时主要的凝固剂,将盐卤加入生豆浆的过程俗称“点浆”。拉车的两头水牛在当时仍是江南农村当中非常重要的生产力。

    拉盐卤桶的牛车。盐卤是中国传统制作豆腐时主要的凝固剂,将盐卤加入生豆浆的过程俗称“点浆”。拉车的两头水牛在当时仍是江南农村当中非常重要的生产力。


    两位女性香客,她们身着进香服,挎着进香口袋,正在去上香的路上。杭州是江南有名的佛国,灵隐寺、净慈寺等香火极盛,时常有来自江南各地的香客跋涉来到杭州进香,杭州本地人更是形成了如春节祈福撞钟等佛教风俗。

    两位女性香客,她们身着进香服,挎着进香口袋,正在去上香的路上。杭州是江南有名的佛国,灵隐寺、净慈寺等香火极盛,时常有来自江南各地的香客跋涉来到杭州进香,杭州本地人更是形成了如春节祈福撞钟等佛教风俗。


    前去上香的女人。

    前去上香的女人。


    杭州因运河而兴,运河两岸遍布着繁华的码头。《马关条约》签订后,拱宸桥一带辟为通商口岸,商贸往来更盛,当有大宗货船离埠或到埠时,商人有时会请舞龙队舞龙表演,作为对此趟旅程的祈祷或庆祝。逢年过节时,码头上往往会有更隆重的表演。

    杭州因运河而兴,运河两岸遍布着繁华的码头。《马关条约》签订后,拱宸桥一带辟为通商口岸,商贸往来更盛,当有大宗货船离埠或到埠时,商人有时会请舞龙队舞龙表演,作为对此趟旅程的祈祷或庆祝。逢年过节时,码头上往往会有更隆重的表演。





    相关链接:
    > 100年前杭州人的生活
    > 那些到过杭州的大人物
    > 20世纪30年代的杭州
    > 80年代的杭州西湖
    > 1908年浙江杭州
    > 1917年的浙江杭州
    > 137张珍贵1917年至1919年的杭州
    > 民国1948年的杭州
    > 民国老照片,1917年的杭州
    > 80年代的老照片,1981年的杭州
    > 晚清老照片,1911年拍摄的杭州西湖
    > 一组杭州的老照片曝光,一定有你没见过的
    > 90年代的杭州老照片
    > 一组民国时期的杭州老照片,拍摄于1929年
    > 杭州市法国人拍摄100年前的飞来峰佛像(约1910年)
    > 杭州市1943年西湖风景和附近景观,图5歌妓苏小小墓
    > 1945年美国两名飞虎队员镜头下的杭州
    > 20年代初的杭州,图3是倒塌前的雷峰塔
    > 1981年的杭州记忆,外国人镜头下纯净、朴实的生活
    > 民国时代的杭州美景
    > 80年代杭州百姓的市井生活老照片
    > 侵华日军攻陷杭州任意践踏无恶不作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带你看看1919年的杭州老照片
    > 1949年杭州老照片
    > 民国甘博镜头里杭州的孩子:100年前孩子的生活
    > 1949年杭州西湖的珍贵彩色老照片
    > 杭州1911年老照片,西湖十景之首苏堤春晓
    > 二十年代末上海、杭州老照片
    > 三十年代的杭州
    > 外国人拍摄的晚清杭州没想到100多年前的杭州是这样子
    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QQ:34810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