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8月,54岁的约翰·詹布鲁恩(John Zumbrun)带着他的家人从上海回到美国。在他随身携带的铁皮箱子里,装着他在北京的所有影像记录。从1910年到1929年,他在北京开设照相馆19年,这些影像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部民国北洋影像史。
1912年,宣统退位,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月27日,临时参议会、临时政府派蔡元培为专使,宋教仁、汪精卫为专员,到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图为1912年“壬子兵变”时期的北京街头。
1912年2月29日,袁世凯治下的北洋军阀曹锟的第三镇一部在北京哗变,波及保定、天津等地,京津一带一片混乱。经此一变,袁世凯得以留在北京。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北京兵变”,又称“壬子兵变”。图为“壬子兵变”时期的影像。
北京乱兵在崇文门、东华门等处劫掠,前门外的珠市口、骡马市大街、琉璃厂等处也有店铺被抢,地安、东安两门外的火势最为猛烈。在詹布鲁恩的镜头中,民房商铺被毁,平民惊恐围观,东单牌楼被烧得只剩下了半边。图为“壬子兵变”时期的北京。
1912年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一周年之际,袁世凯站上了作为临时大总统府的前清陆军部衙前的阅兵台。他所检阅的部队并不是自己一手打造的北洋新军,而是包括前清遗留的拱卫军、禁卫军等卫戍部队11000余人。
受阅队伍沿今天的崇文门内大街、东单大街北上,行至陆军部东南角后转向西,逐次经过阅兵台,接受袁世凯的检阅。詹布鲁恩就在检阅台对面拍摄了这次阅兵,这是袁世凯第一次出现在他的镜头当中。
1912年10月10日,袁世凯阅兵。
1914年12月23日,袁世凯在天坛以大总统身份举行祭天典礼,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国家祭天庆典。上午6时,袁世凯乘汽车出总统府,在天坛南门外换乘礼舆到昭亨门,换乘竹椅至坛前。
为了此次祭天大典,1914年12月初,修整天坛内外设施的筹备工程启动;19日起,袁世凯等各部官员开始了为期3天的斋戒,其中散斋两天、致斋一天;21日,袁世凯特发祭天告令。
内务部精心筹备了祭天大典,并按照复古基调对祭服、祭礼、祭品进行了详细规定。
袁世凯率领百官登上天坛台阶,然后按照燔柴、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撤馔与望燎的流程行礼。
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称帝,83天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虽然袁世凯在遗嘱中提到“余之死骸勿付国葬,由袁家自行料理”,但继任大总统黎元洪还是发布命令为袁世凯举行国葬。在他出殡的那天,鸣炮108响,学校停课。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战胜同盟国,从而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1918年11月28日,北洋政府召开大会庆祝一战胜利,在故宫太和殿举行盛大的中外军队阅兵式,并鸣礼炮108响,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在太和殿前发表了讲话。
1919年,北京学生发起“五四运动”,詹布鲁恩也走上街头,用镜头记录了这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业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在他拍摄的照片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同身份的示威者手持“还我青岛”“青岛是中国的”“卖国贼曹汝霖”等标语走上街头。
“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学生。
“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学生。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出古北口迎战奉军。1925年4月,冯玉祥被奉系击败,撤出北京。右图为在北京局势动荡之时,驻北京的外国军队出兵保护京津之间国际列车的安全,詹布鲁恩拍下了各国士兵与悬挂外国国旗的国际列车的合影。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5号行辕逝世,终年59岁;3月19日,孙中山灵柩移至中央公园社稷坛大殿安放;社会各界隆重公祭后,于4月2日将灵柩移至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石券门内暂厝。詹布鲁恩近距离捕捉了孙中山移灵的诸多细节。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2000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全国震动,北京学生第二天即刻响应,全国各大城市学生也先后罢课,社会各界反帝国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图为学生抗议“五卅惨案”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