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北京沙滩儿,十字路口出现第一块美女广告牌。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街头,鲜花、婚纱、西服,西方的婚礼形式已慢慢进入一些大城市。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街头,鲜花、婚纱、西服,西方的婚礼形式已慢慢进入一些大城市。
上世纪80年代,几位摄影爱好者拿着海鸥牌双镜头照相机在拍照,海鸥牌在当时是最高档的照相机。
1981年4月11日开始营业的我国第一个小型超级商场,它设在广州友谊商店的地下营业厅内。
为了保证对外国专家和使领馆人员的供应,专供外宾的“友谊商店”和专供贵宾的机场“免税商店”应运而生。友谊商店内销售各种进口食品、物资以及中国特色的商品和纪念品,但只能用外汇券消费。外汇券在当时只有外国人和归国华侨能够兑换。倒卖外汇券也成就了一大批职业倒爷。图为1982年5月27日,人们在上海虹桥机场免税商店购物。
1983年1月,刚买的洗衣机。
随着市场的逐渐开放,各种外国产品也开始进入中国。1987年7月,广州市外贸中心商场美宝莲化妆品柜台,售货员免费为购买商品的顾客作示范化妆。
1987年,一位穿着时髦的靓女,在广州市江南大道上,捧着台“大哥大”打电话。当时,拥有一台“大哥大”可谓是身份的象征。
由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产品定价上经常有冲突,而两种价格体系的存在也阻碍了经济发展。为了打破“双轨制”,中国政府与1988年突然宣布实行“价格闯关”,整个社会陷入大规模的通货膨胀,许多产品价格疯涨。由此带来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人们争相囤积身边一切可以囤积的商品。图为1988年5月15日早8点50分,北京市朝内菜市场全天按原价供应生肉,引得市民排起长队。猪肉已经卖完,老百姓还在排队等待。
随着市场逐步开放,美国的快餐连锁店也开始进入中国。1987年11月20日,肯德基在北京前门正式开启中国第一家餐厅。开业菜单上有7.3元/份的套餐:2块吮指原味鸡+鸡汁土豆泥+菜丝沙拉+小餐包。考虑到中国的酒文化,当时甚至还供应听装的北京五星啤酒。
1992年4月23日,北京首家麦当劳快餐店落户王府井。图为门外排队等候品味洋快餐的人群。
由于中国和国外存在一定的技术代差,从国外往中国带各种高科技产品也成了出国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图为1995年10月14日,美国,中国人来到美国后都想办法将苹果和微软的操作系统等各种高科技产品带回中国。
1995年的中关村电子市场。
1993年,股市红火,上海股民挤爆证券公司的营业所。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满足各类社会需求的购物场所也随之出现。图为1996年2月2日,北京,一名男子正在亚当夏娃性用品商店内选购商品。1993年3月23日,中国第一家性用品商店“亚当夏娃保健中心”在北京开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即开型彩票风摩时,在“意外之财”的诱惑下,人人都想试手气。图为1997年,在北京街头的彩票开奖现场,四川来京务工人员伍富贞家3岁的孩子幸运中得一辆轿车。
1998年6月20日,中国北京,一对夫妇在挑选美国总统克林顿曾戴过的领带的品牌的产品。
伴随着“洋快餐”而来的还有“超级市场”这一概念。超级市场和民营的购中心风靡中国,成为人们的新宠。图为1998年1月18日,辽宁沈阳,一家人正在配备了有轨电动车的超市里购物。
另外一些不太光彩的“生意”,也包括倒卖野生动物制品等。图为2003年1月1日,蒙古,中蒙边境的城市内有很多贩卖野生动物制品的商店,整张的虎皮在这里价值上千美元,它们的最终流向都是中国。
由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产品定价上经常有冲突,而两种价格体系的存在也阻碍了经济发展。为了打破“双轨制”,中国政府与1988年突然宣布实行“价格闯关”,整个社会陷入大规模的通货膨胀,许多产品价格疯涨。由此带来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人们争相囤积身边一切可以囤积的商品。图为1988年5月15日早8点50分,北京市朝内菜市场全天按原价供应生肉,引得市民排起长队。猪肉已经卖完,老百姓还在排队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