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18992849520
  • 咨询:18992849520
  • 1950年代孩子的幸福童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俱兴,全国都在积极的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建设高潮。对于生长在五十年代的少年儿童来说,被视为了“祖国的花朵”和“幸福的下一代”。国家给予了与旧社会截然不同的关怀,不但重视他们的教育和医疗,要求全社会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呵护和关怀。整个社会都在努力培养着“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为未来的国家建设培养着建设者。


    沈阳第一机械制造厂工人新村里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孩子


    幼儿园里的孩子在接受口腔检查,防止蛀牙的出现。


    上海市少年文化宫前的孩子们。上海市少年文化宫曾经是日本商人的豪宅,后来曾作为过英国人的夜总会以及侵华战争时期日本陆军军部。


    武汉市国营第一棉纺厂的职工托儿所。当时里面的阿姨都很负责,她们都属于厂里的职工,可以说与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熟人。因此职工们把孩子送进托儿所都可以很放心的去工作。


    这里解放前属于上海的贫民区,解放后原本泥泞的道路都铺上了石头。当时的孩子在碎石路上玩耍。


    上海市邑庙区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课余时间玩泥巴。当时的孩子可以在休息的时候尽情的玩着自己的游戏。属于完全放养的一代。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职工幼儿园,里面有木马,摇船,攀爬器械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当时这样的职工幼儿园在大型工厂里几乎是不可或驱动的标配。


    在当时北京城里无论去哪个书店,都有专门的儿童刊物区,孩子们可以在那里免费阅读各种书籍。


    人民文化宫曾经清王朝的太庙,解放后成为了劳动群众的文化生活的阵地。当时玩耍累的孩子,坐在数百年树龄的参天柏树下,在免费接待处喝水解渴。


    北京幼儿园门口专门接送孩子的儿童专用三轮车。当时一个车厢内大约坐10个孩子。


    北海公园内的少年之家,曾是北京城里孩子们校外生活的文化中心。






    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QQ:34810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