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是一个东北亚民族,主要生活在西伯利亚、俄罗斯和中国的内蒙古、黑龙江等省,蒙古也有较小的分布。中国境内的鄂温克人主要信仰萨满教。
鄂温克人讲鄂温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语-通古斯语系-通古斯语系,无文字。历史上,满族文字被长期使用过。中国和蒙古的鄂温克语混合了许多汉语、蒙古语和满语外来词。鄂温克语是一种高度的黏着语,具有相当数量的词缀。
鄂温克意思是“住在森林里的人”。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人搬出山林,住在平原和山谷里,有的人留在山林里。明末清初,出现了所谓的索伦部族,最初是几个民族的专有名称。索伦人散居之处还有达斡尔、鄂伦春等族。
皇太极执政期间,鄂温克各部开始呗逐渐编旗设佐。究其动机,更多考虑的是清朝北部边疆的安全;同时,也因为八旗索伦部族的勇猛善战。顺治年间,鄂温克人被满清王朝安排迁移,抵达嫩江流域。此后,朝廷理藩院任命了扎木苏、达如汗等人为部族的头领;并授予副都统官衔,受理藩院直接管辖。
清统治者认为,鄂温克族官兵是极为“骁勇善战”的队伍;每当有战事发生,基本全会调动鄂温克族部队出征。乾隆皇帝更是对鄂温克族的八旗军大加赞赏,甚至表示鄂温克族部队的作战能力大于绿营。
索伦部族在游猎过程中,随走随住;砍伐木材择地建家,木架周围围上兽皮就是屋子。他们的主要食物包括兽肉、鱼,木耳蘑菇等各种山野菜。他们穿的是用兽皮缝制的长袍、帽鞋等。
1737年,清朝朝廷欲解决北京京旗人口无所事事等问题,开始实施实行“徙户开屯”政策。政策执行后,很多分流出来的北京闲散旗民,开始在墨尔根设立多处官庄。从那时起,索伦人学会了和满族人一起耕种,开始吃谷物,主要是小麦、稷子和荞麦。
八旗的民歌内容丰富,与汉族民歌相比,更多的是钓鱼、狩猎、牧歌劳动和八旗士兵,怀念亲人的内容歌曲。它的歌词通俗活泼,曲调简练。农村民歌的特点更为明显。他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歌唱。充满活力、深情的歌唱,几乎是涉及一生的仪式和习俗,也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
清朝以来,满汉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关外少数民族人民在语言、服饰、风俗等方面与汉族人民没有什么不同。聚居在关外偏远村落里的少数民族人民,仍有一些人在使用本民族族语言,并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习俗。
清朝乾隆年间,索伦官兵一部(包括其眷属)被调迁驻防伊犁,组建成清军索伦营。现在塔城的达斡尔族、霍城伊车嘎善锡伯族乡的锡伯族和达斡尔族,他们就是清军索伦营的后裔。新中国建国初期,民族识别时,鄂温克族自称为索伦。【黑龙江索伦部族,1927年。资料:Walther】